“我的办公地点在深水港商务广场,靠近东海大桥的收费口,我本来以为自己是‘上海滩’上班地点最远的人,想不到还有1000多人要过桥去小洋山岛上班,比我们还远35公里。”中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分行行长周乐一调侃道,为了临港新片区建设,很多“拓荒者”夜以继日,不计较个人得失,做出了无私奉献,这是因为新片区承载着国家战略。
事实上,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于2019年8月20日,而在此前不足一周时间,中行上海市深水港支行升格并更名为中行上海自贸区新片区分行,充分体现了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加速度”。
作为我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区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成立以来,以“服务实体经济,便利跨境投资和贸易”探索金融改革创新,在人民币跨境使用和以自由贸易账户为载体的可兑换等方面先行先试,并形成全口径跨境融资、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等系列重要创新成果,为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贡献了“上海经验”。
跨境资金池:
中国营商环境优化的金融代表作
“在没有跨境资金池的时候,我们要在海外投资项目,只有一种做法,就是对设在海外的投资主体进行增资。但增资需要很多审批环节,涉及商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过程很长,而企业面对机会其实是等不及的,资金需要尽快出境。”某企业财务总监对记者表示,在作为自贸区内企业办理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业务后,资金池吸收境内外入池企业的人民币资金,实现集团内部资金归集,充分提高了该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
据了解,上海自贸区首创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如今已是最受跨国公司欢迎的政策之一。2020年5月上旬,《全面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出台,其中提出“实施资金便利收付的跨境金融管理制度,探索本外币一体化账户、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5月12日,上海密尔克卫化工物流有限公司通过浦发银行上海分行为其搭建的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首个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完成境外集团成员单位的资金入账,企业实现了集团内、境内外资金的高效归集。
“我们2016年在香港成立了海外平台,未来计划在亚太区以及全球其他主要市场开设多家子公司,为全球客户服务,实现全球化战略。在全球化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境外资金安全的管理、跨境资金灵活的调拨,以及相关财务成本的有效降低等。随着全功能型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的搭建,公司能够实现境内外成员之间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金的管理,集中开展本外币资金余额调剂以及归集,资金可以按需兑换,完美契合了集团在跨境资金管理方面的需求。”作为上海密尔克卫化工物流有限公司的母公司,密尔克卫化工供应链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陈银河表示,“跨境资金池服务让我们体验到了新片区内提升的营商环境,以及人民银行与国际接轨的各项措施。”
“上海自贸区版的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目前为止还是最优的政策,因为我们对标国际通行规则,实现了全面国民待遇,对所有设立资金池的企业一视同仁;实现了竞争中性原则,任何资本背景的企业都可以设立资金池。同时,资金池内的资金可以自由转移。”人行上海总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已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开展对华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标配,被很多跨国公司首席财务官视为最能体现中国营商环境优化的政策。”
跨境资金池只是七年来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持续深化的一个缩影。在2013年12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后,2014年2月,人行上海总部发布《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并且有关政策在设计之初便为未来做好了迭代升级的铺垫。“例如人民币境外借款政策,当时我们首次采取不设外债额度,而是将外债借用与企业实缴资本金挂钩,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对标国际通行规则。”人行上海总部有关负责人说。
自由贸易账户:
迈向更高水平的金融改革开放
“当时,付款是第一要务。海外供应商要求,虽然与我们先签合同,但如果我们钱不能及时到账,同时有其他采购商先付款,货就给别人了。考虑到时差,有时我们晚上收到采购需求,第二天一早就要把钱付出去。当时正值春节,银行不营业。在我们一筹莫展时,还好得到了自贸账户体系和中资银行的支持。”上海复星集团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
今年疫情暴发后,复星集团通过境外关联公司协调联系供应商,从瑞士、英国、德国等国大量采购口罩、防护服等医用物资。因货源非常紧张,境外供应商要求订单确认后立即付款,对购付汇的时效性要求极高。由于境外供应商数量多且分散,如果采用传统的结算方式逐一付款,需要花费大量时间,难以满足境外供应商的要求,直接影响采购进程。在人行上海总部指导下,复星集团依托FTN账户(境外机构自由贸易账户)与境外账户之间的便捷资金划拨机制,先由境外关联公司垫付货款,再由境外母公司复星国际通过FTN账户统一与境外关联公司结算,最后由该公司向复星国际付款。这一结算方案极大地为企业节省了资金、时间和成本,确保了疫情物资的顺利采购。
自由贸易账户还能通过发挥连接境内和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特点,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不久前,浦发银行上海张江科技支行为上海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在自由贸易账户内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缓解了企业因疫情导致的大额应收货款延迟到账所带来的压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比原境内低近1个百分点的融资利率。这也是自贸账户内首次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融资利率的降低,对于我们小微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好处。”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生对记者说,“在上海自贸区内开立的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如果在跨境业务的便捷性等各方面都不逊于境外的账户,企业很可能会更愿意用FT账户。”
谈起为该公司提供的这笔业务,浦发银行上海张江科技支行客户经理彭正昊向记者介绍:“作为上海首家持牌的‘科技支行’,我们打造了一个专业化、特色化、精通自贸业务的科技金融服务团,服务这家企业的时间已经近10年了,陪伴企业一路成长,对其生产经营情况和需求非常熟悉。”
自由贸易账户已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张名片。至今,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已累计发生跨境收付业务折合人民币超过65万亿元、境内人民币收付业务逾50万亿元。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自贸账户体系创立的初衷在于“风险管理”。“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相当于构建在金融机构层面的一个电子围网。我们通过一线宏观审慎、‘二线’有限渗透的几道内嵌式防火墙,使得自由贸易账户提供的账户内资金自由兑换服务与我国外汇储备脱钩,同时,也通过构建人民币跨境流动的宏观审慎管理规则,实现有效的风险防控。”人行上海总部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从人民币跨境使用,到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再到如今基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3.0版的系统集成式改革开放创新,我们始终把风险防控放在第一位,在此前提下开展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并构建了开放环境下的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宏观审慎管理框架。”
在他看来,自贸区金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但深化的空间仍非常大。“例如,基于自由贸易账户体系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包括中资银行能否全球询价并为客户报最优价、能否提供基于全球金融市场的保值增值产品,考验着这些金融机构的报价能力、定价能力以及风控能力。”该负责人称,同时,金融营商环境的优化也离不开其他相关配套措施支持,例如税收政策、法律制度、会计准则等。
推动制度创新:
实现更高水平跨境结算便利化
在金融层面,上海如何率先实施更高水平的资本项目对外开放无疑是一大看点。据悉,人行上海总部下一步拟在临港新片区率先实行跨境贸易项下真实性审核与“三反”审查合一的试点方案,探索与国际通行规则相一致的银行展业方式,实现更高水平的跨境结算便利化,同时,加大风险监测预警和检查力度,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该负责人表示,要用好用足新片区特殊经济功能区的制度优势,按照赋予新片区更大的自主发展、自主改革和自主创新管理的要求,加大压力测试,推动一系列制度创新,如推动临港新片区尽快适用部分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更开放的试点政策等。
复旦大学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员张湧对记者表示,中央对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会立足于为促进人民币国际化服务,为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上海的金融改革本身就是全国金融改革的一步先手棋,其创新一定是为全国实体经济服务的。”
来源:金融时报